曲目名稱 | 時間長度 | 來電答鈴代碼 | |
---|---|---|---|
01. 歸去來辭 | 04:21 | ||
02. 沈思的旋律 | 07:38 | ||
03. 良宵引 | 05:15 | ||
04. 龍朔操 | 10:58 | ||
05. 太陽 | 06:22 | ||
06. 陽關三疊 | 04:53 | ||
07. 長門怨 | 05:46 | ||
08. 忘憂 | 02:08 | ||
09. 文王操 | 10:27 |
2003年聯合國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
琴樂大師 成公亮 與唐代秋籟琴的精彩和鳴
暢銷發燒天碟製作人王森地、數屆金曲獎得獎製作人吳金黛攜手合作
頂尖團隊.精彩企劃.精美製作.豐富解說.最值得世代典藏的音樂瑰寶
葛萊美獎錄音大師 Kavichandran Alexander親赴江蘇百年崇恩寺,全程192K/ 24 bit高解析度現場錄音
【關於古琴】
琴,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,本世紀初才被稱作「古琴」。琴的創制者有「昔伏羲作琴」、「神農作琴」、「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」等說,作爲追記的傳說,可不必盡信,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。
在先秦時代,琴已很流行,如《書經》:「搏拊琴瑟以詠」;《詩經》:「琴瑟在禦,莫不靜好。」據現有的圖像及文獻資料,琴至遲在漢末時已大致定型爲後世通用的形制。唐代製造的琴傳存至今,與宋元明清時造的琴,僅有造形藝術風格上的區別和音色追求的區別。
早在孔子時代,琴就成爲文人的必修樂器,數千年來,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,孔子、蔡邕、嵇康、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。琴的音樂神聖高雅,坦蕩超逸,古人用它來抒發情感,寄託理想。琴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,成爲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。
從唐代開始,古琴有了自己專用的記譜法,這種記譜法記錄弦位和徽位、左右手的彈奏方法,但不直接記錄音高。它由漢字的部首、數位和一些減筆字拼合而成,稱作減字譜。減字譜記錄古琴音樂的仔細程度和科學性,使現代的五線譜等記譜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。用減字譜記錄而傳承至今的古琴譜有一百五十多種,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樂作品,是我國巨大而珍貴的音樂寶庫。
古琴的彈奏法、記譜法、琴史、琴律、美學等方面早已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,被稱作「琴學」。其內容精深博大,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,也是反映中國哲學、歷史、文學的鏡子。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能力上,沒有一件樂器可以與古琴相比擬。 (成公亮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