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目名稱 | 時間長度 | 來電答鈴代碼 | |
---|---|---|---|
01. Looking Back, Looking Forward | 05:52 | ||
02. Waves | 07:16 | ||
03. In The Soundless Village | 07:01 | ||
04. Cold Cold, Mama | 07:18 | ||
05. When I Was Darkness | 06:50 | ||
06. Let Me Flow | 05:04 | ||
07. I Must Have Been There | 07:09 | ||
08. It Snows | 07:56 | ||
09. Improvisation | 08:09 | ||
10. Moon Song | 06:01 | ||
11. Reunion | 02:40 |
『大竹研』第一張個人創作專輯 源自吉他,但不是「吉他音樂」
大竹研的音樂創作,雖源自於吉他,但卻不是「吉他音樂」,他的創作難以定類,與他吸收對話的音樂對象有密切的關係。不被風格拘束的結果,使得他的音樂,充滿影像感,聽者猶如看一部沒有對白的電影,自由想像、發揮自己故事。首張創作專輯 I Must Have Been There (似曾至此) 正是這樣一部留白的音樂影像。
吉他是極為普及的樂器,因此要成為出眾的吉他演奏家,特別是出身於沒有深遠吉他音樂傳統的亞洲,必定要有過人的體悟能力,才能超越他人寫定的樂史。大竹研是有潛力寫下新樂史的吉他演奏家,因為他對吉他的想像力,超越了樂器原有的特色與傳統。
以豐富的想像力彈奏吉他,是他與各種不同音樂類型成功合作的祕訣之一。大竹研經常想像自己的吉他是各種弦樂器、打擊樂器,甚至是人聲! 在歷經不同階段的學習與合作演奏的過程之後,大竹研發現自己的音樂性格偏愛高度的互動性,一種非個人的表演形態,在與對方相互理解之後,以自由且即興的方式互動,徹底地讓彼此沈浸在音符帶來的愉悅與感動裡。
這也是他的首張創作專輯,並不突顯吉他的獨奏技巧,而邀請了來自不同文化與音樂背景的朋友合作。這些音樂朋友,分別是大學時代的朋友,以及近年在大大樹各種音樂場合相遇而結交的好友。他們—鍾玉鳳、Pekko Kappi、謝杰廷、早川徹,帶著各自的樂器—琵琶、芬蘭古琴jouhikko、手風琴、電貝斯,以及各自的音樂生命歷練,在台灣南方的美濃共聚,ㄧ起生活,一起排練、一起編曲、一起錄音。
選擇美濃,因為與林生祥多年的合作,讓大竹研覺得自在於生祥的家鄉,有如自己的家。生祥規律的生活與創作節奏,以及看待生命與音樂態度,對大竹研影響至深。大竹研在專輯小冊寫下感謝語:「感謝生命中的三位導師,津村龜吉(Hideaki Tsumura) 、平安隆(Takashi Hirayasu)、林生祥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