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目名稱 | 時間長度 | 來電答鈴代碼 | |
---|---|---|---|
01. 褐色的鷹 | 02:33 | ||
02. 烏珠穆沁遼闊的草原 | 03:07 | ||
03. 孤獨的白駝羔 | 04:01 | ||
04. 圓蹄子棗騮馬 | 01:39 | ||
05. 金色聖山 | 04:00 | ||
06. 走馬 | 02:52 | ||
07. 北山嶺的小馬駒 | 03:35 | ||
08. 褐色山影子 | 03:09 | ||
09. 查干河畔的柳條 | 03:15 | ||
10. 褐色花斑馬 | 04:10 | ||
11. 身段修長的棗騮馬 | 02:52 | ||
12. 色爾墚 | 03:02 | ||
13. 罕山的雪 | 03:32 | ||
14. 小黃馬 | 03:55 | ||
15. 故鄉影 | 01:50 | ||
16. 查干陶海故鄉 | 03:37 | ||
17. 遼闊的草原 | 03:29 | ||
18. 達古拉(馬頭琴獨奏) | 04:21 |
2005年聯合國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
草原音樂活化石珍貴錄音
首張跨國合作的蒙古長調民歌發燒天碟
蒙古長調民歌國寶、天籟歌后 阿拉坦其其格.
一代長調大師哈扎布親傳弟子 扎格達蘇榮精彩錄音
暢銷發燒天碟製作人王森地、數屆金曲獎得獎製作人吳金黛攜手合作
葛萊美獎錄音大師 Kavichandran Alexander全程192K/ 24 bit高解析度現場錄音
【蒙古長調民歌】
根據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發展和音樂型態的現狀,一般學者認為「長調」是由北方草原遊牧民族,在畜牧生產勞動過程中所創造的,為野外放牧及傳統節慶時演唱的一種民歌。它的曲調悠長、節奏自由,大多採用散板,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,演唱者根據生活經歷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揮,演唱的節律亦各不相同。
長調的基本題材包括牧歌、思鄉曲、贊歌、婚禮歌和宴歌(也稱酒歌)等。歌詞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、駿馬、駱駝、牛羊、藍天、白雲、江河和湖泊,在質樸而未經修飾的真聲嗓音裡,充滿了蒙古族人對自然的感嘆、對父母的感愛、對生命的讚美、對愛情的追求、對藝術的領悟,而貫穿其中的,則是千古不變的「愛」。
長調曲調悠長、意境開闊、節奏自由、字少腔長,宜於敘事、又長於抒情。它所呈現的獨特韻律,就是將陳述性的語言節奏、抒情的長音節奏與描繪性的裝飾音節奏巧妙地融合,將內心情感與外界寫實風貌結合,進而充分體現蒙古草原豐美多變的生活面貌,以及草原子民深愛家鄉美好自然的真摯情懷。
長調另一個獨特的音樂特色,在於旋律本身極富裝飾性,如前倚音、後倚音、滑音、回音…等。此外,還有一種特殊發音技巧所形成的旋律裝飾,蒙古語稱為「諾古拉」,為「波折音」、「摺疊」之意,是指在發聲時,配合口與咽腔的複雜動作,發出類似顫音的抖動效果。「諾古拉」對蒙古長調獨特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與影響,更讓長調充滿了鮮明的草原文化特性。
蒙古族長調民歌主要流傳在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,是一種跨境分佈的文化。從地理分佈來看,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北的長調民歌最多、也最為典型,歌裡如實反映蒙古人流動的遊牧生活及傳統畜牧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