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目名稱 | 時間長度 | 來電答鈴代碼 | |
---|---|---|---|
01. 褐色的鷹 | 02:33 | ||
02. 烏珠穆沁遼闊的草原 | 03:07 | ||
03. 孤獨的白駝羔 | 04:01 | ||
04. 圓蹄子棗騮馬 | 01:39 | ||
05. 金色聖山 | 04:00 | ||
06. 走馬 | 02:52 | ||
07. 北山嶺的小馬駒 | 03:35 | ||
08. 褐色山影子 | 03:09 | ||
09. 查干河畔的柳條 | 03:15 | ||
10. 褐色花斑馬 | 04:10 | ||
11. 身段修長的棗騮馬 | 02:52 | ||
12. 色爾墚 | 03:02 | ||
13. 罕山的雪 | 03:32 | ||
14. 小黃馬 | 03:55 | ||
15. 故鄉影 | 01:50 | ||
16. 查干陶海故鄉 | 03:37 | ||
17. 遼闊的草原 | 03:29 | ||
18. 達古拉(馬頭琴獨奏) | 04:21 |
曲目名稱 | 時間長度 | 來電答鈴代碼 | |
---|---|---|---|
01. 巴希巴雅宛木卡姆 | 05:11 | ||
02. 孜爾巴雅宛木卡姆 | 05:45 | ||
03. 區爾巴雅宛木卡姆 | 06:15 | ||
04. 奧坦巴雅宛木卡姆 | 06:47 | ||
05. 勃姆巴雅宛木卡姆 | 07:23 | ||
06. 絲木巴雅宛木卡姆 | 05:38 | ||
07. 朱拉木卡姆 | 05:46 | ||
08. 多朶買特巴雅宛木卡姆 | 05:33 | ||
09. 胡代克巴雅宛木卡姆 | 05:18 | ||
10. 刀朗麥西熱甫 | 02:35 |
曲目名稱 | 時間長度 | 來電答鈴代碼 | |
---|---|---|---|
01. 歸去來辭 | 04:21 | ||
02. 沈思的旋律 | 07:38 | ||
03. 良宵引 | 05:15 | ||
04. 龍朔操 | 10:58 | ||
05. 太陽 | 06:22 | ||
06. 陽關三疊 | 04:53 | ||
07. 長門怨 | 05:46 | ||
08. 忘憂 | 02:08 | ||
09. 文王操 | 10:27 |
曲目名稱 | 時間長度 | 來電答鈴代碼 | |
---|---|---|---|
01. 《牡丹亭.驚夢》山坡羊 | 06:29 | ||
02. 《牡丹亭.驚夢》山桃紅 | 05:22 | ||
03. 《牡丹亭.拾畫》顏子樂 | 04:53 | ||
04. 《牡丹亭.拾畫》錦纏道 | 03:44 | ||
05. 《紫釵記.折柳》寄生草 | 05:14 | ||
06. 《紫釵記.陽關》解三酲 | 08:02 | ||
07. 《桃花扇.餘韻》離亭宴帶歇指煞 | 02:28 | ||
08. 《長生殿.絮閣》喜遷鶯 | 03:26 | ||
09. 《長生殿.驚變》泣顏回(第一支) | 05:08 | ||
10. 《長生殿.驚變》泣顏回(第二支) | 03:13 | ||
11. 《長生殿.彈詞》一枝花 | 03:40 | ||
12. 《長生殿.彈詞》七轉 | 03:03 |
人類文化史上最重要的音聲紀錄
聯合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音樂經典
全程192K/ 24 bit高解析度現場錄音發燒片
2005年聯合國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
草原音樂活化石珍貴錄音
首張跨國合作的蒙古長調民歌發燒天碟
蒙古長調民歌國寶、天籟歌后 阿拉坦其其格.
一代長調大師哈扎布親傳弟子 扎格達蘇榮精彩錄音
暢銷發燒天碟製作人王森地、數屆金曲獎得獎製作人吳金黛攜手合作
葛萊美獎錄音大師 Kavichandran Alexander全程192K/ 24 bit高解析度現場錄音
【蒙古長調民歌】
根據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發展和音樂型態的現狀,一般學者認為「長調」是由北方草原遊牧民族,在畜牧生產勞動過程中所創造的,為野外放牧及傳統節慶時演唱的一種民歌。它的曲調悠長、節奏自由,大多採用散板,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,演唱者根據生活經歷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揮,演唱的節律亦各不相同。
長調的基本題材包括牧歌、思鄉曲、贊歌、婚禮歌和宴歌(也稱酒歌)等。歌詞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、駿馬、駱駝、牛羊、藍天、白雲、江河和湖泊,在質樸而未經修飾的真聲嗓音裡,充滿了蒙古族人對自然的感嘆、對父母的感愛、對生命的讚美、對愛情的追求、對藝術的領悟,而貫穿其中的,則是千古不變的「愛」。
長調曲調悠長、意境開闊、節奏自由、字少腔長,宜於敘事、又長於抒情。它所呈現的獨特韻律,就是將陳述性的語言節奏、抒情的長音節奏與描繪性的裝飾音節奏巧妙地融合,將內心情感與外界寫實風貌結合,進而充分體現蒙古草原豐美多變的生活面貌,以及草原子民深愛家鄉美好自然的真摯情懷。
長調另一個獨特的音樂特色,在於旋律本身極富裝飾性,如前倚音、後倚音、滑音、回音…等。此外,還有一種特殊發音技巧所形成的旋律裝飾,蒙古語稱為「諾古拉」,為「波折音」、「摺疊」之意,是指在發聲時,配合口與咽腔的複雜動作,發出類似顫音的抖動效果。「諾古拉」對蒙古長調獨特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與影響,更讓長調充滿了鮮明的草原文化特性。
蒙古族長調民歌主要流傳在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,是一種跨境分佈的文化。從地理分佈來看,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北的長調民歌最多、也最為典型,歌裡如實反映蒙古人流動的遊牧生活及傳統畜牧日子。
2005年聯合國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
名聞全球的原生態音樂經典
首張跨國合作的木卡姆發燒天碟
○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菁華「麥蓋提刀朗木卡姆團」精彩演出
○葛萊美獎錄音大師 Kavichandran Alexander親赴新疆麥蓋提,
全程192K/ 24 bit高解析度現場錄音
○暢銷發燒天碟製作人王森地、數屆金曲獎得獎製作人吳金黛攜手合作
○頂尖團隊.精彩企劃.精美製作.豐富解說.最值得世代典藏的音樂瑰寶【維吾爾音樂之母--木卡姆】
古代著名維吾爾木卡姆音樂家喀德爾汗在其詩作中,如此讚嘆木卡姆。對維吾爾族人來說,木卡姆不僅是音樂,更是結合多種文化底蘊的精緻藝術,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。
「木卡姆 (muqam) 」一詞源於阿拉伯語,學術上有許多不同詮釋,例如「位置說」、「調式說」、「套曲說」、「演唱(奏)方法說」等,而在維吾爾語中,「木卡姆」爲規範、聚會之義,音樂上轉意爲大曲,意指一種集歌、舞、樂於一體,演唱(奏)時具有相當即興特色的綜合藝術形式,被稱譽爲「維吾爾音樂之母」。
除了中國新疆,木卡姆音樂也流傳於阿拉伯、北非、土耳其、印度、烏孜別克斯坦、塔吉克斯坦等十九個國家和地區,以中國新疆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品種最多、數量最多、篇幅最大、形式最完整。
現在風靡新疆維吾爾族城鄉的有四種迥然不同的木卡姆品種:發源于南疆、流行於全疆的十二木卡姆;發源並流行吐魯番地區的吐魯番木卡姆;發源並流行於東疆的哈密木卡姆;發源並流行於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周邊的刀郎木卡姆。
【製作群介紹】
資深製作人 王森地
美國普林頓大學農業博士、中國音樂頂尖製作人,企劃製作之「夸父音樂發燒片系列」為多位名家留下著名作品,「迷胡」是第一張獲得美國Indie Awards世界音樂獎的中國器樂演奏專輯,作品風靡全球華人地區,並深受歐美樂迷喜愛,在推廣民族音樂方面不遺餘力。
金曲製作人 吳金黛
知名音樂製作人、作曲人、風潮音樂製作總監,擅長人文、自然領域的音樂企劃製作,風格精緻細膩,深受各年齡層喜愛,著名作品包括「森林狂想曲」自然音樂系列、「陶笛奇遇記」陶笛音樂系列、「牽Ina的手」原舞者音樂系列、「最好的時光」發燒錄音系列等,2002年以「我的海洋」專輯獲得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、2004年以台語童謠專輯『打鑼兼摃鼓』獲金曲獎『最佳兒童樂曲專輯獎』、2006年以「牽Ina的手」獲「最佳民族樂曲專輯獎」。
發燒錄音師 Kavichandran Alexander
國際級發燒錄音大師Kavichandran Alexander曾與無數世界頂尖樂團或樂手合作,錄製出版之世界音樂專輯「A Meeting by the River」曾獲第36屆葛萊美獎。Kavi以精緻錄音享有盛名,擅長使用單點錄音技術捕捉空間中的回聲效果,使音符聽來層次分明、飽滿剔透,展現樂器鮮活的質感和動態。Kavi在音響錄製水準及音樂格調上的高標準要求,使他在現今音響與錄音界獨一無二,發燒天書TAS雜誌曾形容他的作品:「是我們所一致追求的極境。
2003年聯合國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
琴樂大師 成公亮 與唐代秋籟琴的精彩和鳴
暢銷發燒天碟製作人王森地、數屆金曲獎得獎製作人吳金黛攜手合作
頂尖團隊.精彩企劃.精美製作.豐富解說.最值得世代典藏的音樂瑰寶
葛萊美獎錄音大師 Kavichandran Alexander親赴江蘇百年崇恩寺,全程192K/ 24 bit高解析度現場錄音
【關於古琴】
琴,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,本世紀初才被稱作「古琴」。琴的創制者有「昔伏羲作琴」、「神農作琴」、「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」等說,作爲追記的傳說,可不必盡信,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。
在先秦時代,琴已很流行,如《書經》:「搏拊琴瑟以詠」;《詩經》:「琴瑟在禦,莫不靜好。」據現有的圖像及文獻資料,琴至遲在漢末時已大致定型爲後世通用的形制。唐代製造的琴傳存至今,與宋元明清時造的琴,僅有造形藝術風格上的區別和音色追求的區別。
早在孔子時代,琴就成爲文人的必修樂器,數千年來,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,孔子、蔡邕、嵇康、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。琴的音樂神聖高雅,坦蕩超逸,古人用它來抒發情感,寄託理想。琴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,成爲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。
從唐代開始,古琴有了自己專用的記譜法,這種記譜法記錄弦位和徽位、左右手的彈奏方法,但不直接記錄音高。它由漢字的部首、數位和一些減筆字拼合而成,稱作減字譜。減字譜記錄古琴音樂的仔細程度和科學性,使現代的五線譜等記譜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。用減字譜記錄而傳承至今的古琴譜有一百五十多種,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樂作品,是我國巨大而珍貴的音樂寶庫。
古琴的彈奏法、記譜法、琴史、琴律、美學等方面早已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,被稱作「琴學」。其內容精深博大,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,也是反映中國哲學、歷史、文學的鏡子。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能力上,沒有一件樂器可以與古琴相比擬。 (成公亮識)
2001年聯合國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
東方古典表演藝術極致之美
崑曲發燒天碟.四大名戲精彩選錄.現代與古典的驚艷奇遇
○江蘇省崑劇院一級演員、紅梅金獎得主 龔隱雷、錢振榮、柯軍 親聲獻唱
○葛萊美獎錄音大師 Kavichandran Alexander親赴南京,
全程192K/ 24 bit高解析度現場錄音
○暢銷發燒天碟製作人王森地、數屆金曲獎得獎製作人吳金黛攜手合作
○頂尖團隊.精彩企劃.精美製作.豐富解說.最值得世代典藏的音樂瑰寶【崑曲的音聲美學】
崑曲音樂屬於「曲排聯套體」,簡稱「曲牌體」;是由若干各自獨立的曲牌按照宮調與文辭的章法組合成套,以構成一齣戲的音樂佈局,所使用的曲牌約有一千種以上。它以南曲為基礎,兼用北曲套數,能做到每套曲子可以同時運用幾個宮調,又能在結構上統一協調。
崑曲的節奏除了通常的三眼一板、一眼一板、疊板、散板之外,還出現了贈板,讓演唱的速度放慢一倍,因為演唱速度更趨緩慢,旋律進行就更為委曲婉轉,也突出「清柔婉折」的抒情特色;音樂的佈局不僅更多樣化,而且豐富了戲劇性的表現手法。
崑曲以清亮悠揚的曲笛為主奏樂器,以「小工調」為基本調,輔以笙、簫、嗩吶、三弦、琵琶等(打擊樂俱備),音樂配器更為齊全,樂隊體制更為完備。加上贈板的廣泛應用、極其考究的字聲、音律、抑揚頓挫的節奏變化,崑山腔婉麗優雅悅耳動聽的特色,終成為中國戲曲發展成熟的代表。
崑曲中的許多劇本,如《牡丹亭》、《長生殿》、《桃花扇》..等,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。崑曲曲文繼承了唐詩、宋詞、元曲的文學傳統,許多曲牌亦與宋詞元曲相同,為崑曲的發展奠下良好的文化基礎,也造就許多崑曲作家和音樂家,如梁辰魚、湯顯祖、洪昇、孔尚任、李煜、李漁…等,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傑出代表人物。
【製作群介紹】
資深製作人 王森地
美國普林頓大學農業博士、中國音樂頂尖製作人,企劃製作之「夸父音樂發燒片系列」為多位名家留下著名作品,「迷胡」是第一張獲得美國Indie Awards世界音樂獎的中國器樂演奏專輯,作品風靡全球華人地區,並深受歐美樂迷喜愛,在推廣民族音樂方面不遺餘力。
金曲製作人 吳金黛
知名音樂製作人、作曲人、風潮音樂製作總監,擅長人文、自然領域的音樂企劃製作,風格精緻細膩,深受各年齡層喜愛,著名作品包括「森林狂想曲」自然音樂系列、「陶笛奇遇記」陶笛音樂系列、「牽Ina的手」原舞者音樂系列、「最好的時光」發燒錄音系列等,2002年以「我的海洋」專輯獲得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、2004年以台語童謠專輯『打鑼兼摃鼓』獲金曲獎『最佳兒童樂曲專輯獎』、2006年以「牽Ina的手」獲「最佳民族樂曲專輯獎」。
發燒錄音師 Kavichandran Alexander
國際級發燒錄音大師Kavichandran Alexander曾與無數世界頂尖樂團或樂手合作,錄製出版之世界音樂專輯「A Meeting by the River」曾獲第36屆葛萊美獎。Kavi以精緻錄音享有盛名,擅長使用單點錄音技術捕捉空間中的回聲效果,使音符聽來層次分明、飽滿剔透,展現樂器鮮活的質感和動態。Kavi在音響錄製水準及音樂格調上的高標準要求,使他在現今音響與錄音界獨一無二,發燒天書TAS雜誌曾形容他的作品:「是我們所一致追求的極境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