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目名稱 | 時間長度 | 來電答鈴代碼 | |
---|---|---|---|
01. 簡單擺 | |||
02. 七拍子 | |||
03. 磁性擺 | |||
04. 三分俠 | |||
05. 外擺 | |||
06. 西瓦 | |||
07. 巢 | |||
08. 我們到我們 | |||
09. 衝擊擺 | |||
10. 直到 | |||
11. 枇杷芒果 | |||
12. 九拍子 杜鵑徹夜不眠 | |||
13. 特別收錄 風 安靜・安靜 |
★《擺》獲選 World Music Charts Europe 2018年9月的Top 20!★
★《擺》獲得美國全球音樂獎的金牌肯定!★
《擺》是一張跨界創作專輯,來自淡水的音樂家鍾玉鳯,以個人創作為藍圖,異地時空為經緯,從傳統擺渡到當代的音樂旅程。走出台灣傳統生態,鍾玉鳯以琵琶開啟創作之路,挑戰自我與傳統框架,開拓當代的音樂語彙,十年來走訪世界各地,與印度、匈牙利、德國、印尼、瑞典樂手們共同激盪對話,最後誕生了這張難以歸類的音樂專輯。擺,是一種節奏型態,在亞洲與西方兩種不同節奏與音樂美學之間來回擺盪;也是一個空間穿越的意象,橫渡不同的文化樂土,乘風破浪開出一條新創之路。
當我們從島嶼啟航,跟隨著鍾玉鳯與她的音樂夥伴搭上這艘音樂開浪船,節奏為擺,敘事為帆,在現場即興的流動中,聽者彷彿一起遊歷五湖四海的音樂交遊:在印尼萬隆高地與Sambasunda甘美朗民間樂隊合聲敲擊;與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新民謠的曼陀拉、按鍵古提琴手Daniel Fredriksson&Daniel Pettersson在台北盆地中漫步;音樂路上啟蒙好友印度打擊樂Ramesh Shotham、爵士小提琴Lantos Zoltán與德國鋼琴家Matthias Frey三位大師一路搖擺靈感.....啟發自佛朗明哥曲式、阿拉伯音階與馬頭琴、印度音樂等多種節奏律動,《擺》召喚琵琶古老前世,系譜溯源自中東,在橫越沙漠的馬背上一路奔騰,從民間、宮廷開枝散葉,穿越地域樂流;當代的旅者則再次航向另一個未知的路徑,來與去,一趟解構再重組的自我追尋。
《擺》可視為鍾玉鳯作為獨立創作者的階段性成果,紀錄了她挑戰琵琶原有框架的美學實驗,每首樂曲背後不同的脈絡,彷彿散落的群島,可自由地獨立詮釋,亦可遙相呼應,連結成一幅更寬廣的音樂地圖。《擺》並不試圖開創前衛的世界音樂解放派對,更像是一個好奇心引發的大冒險,傳統如何在當代重生?音樂是一部活著的歷史,她將琵琶錘煉成鐘擺,從島嶼到世界,而旅程正要開始...
由大大樹傾力製作,團隊匯聚8個國家,歷時12年、共18位音樂家參與,多達21種古今中外、傳統古典、原聲插電的樂器聲響,編集成13首原創曲目,成就了總長度77分鐘的鍾玉鳳首張創作專輯《擺》。集結了金曲、金音製作團隊 : 製作十數張金曲金音專輯製作人鍾適芳、錄製多張金曲及金音奬專輯的德國錄音師 Wolfgang Obrecht、入圍多屆專輯裝幀獎項的設計師羅文岑。
首次錄音始於2013年印尼萬隆,推進歐洲德國,2015年再返回台灣木柵收錄,最後再送往德國慕尼黑混音,一波三折已不足形容;堪稱原汁原味,雖說沒有拿到任何補助;一切戮力自主,這也好在不落入年度會計的核銷網結,產生了一種迥異其它專輯的愜意緩和。